新聞稿

【新聞稿】暴雨成災 極端天氣成最壞的「新常態」 氣候行動刻不容緩




近日,中國南部與中部地區暴雨成災。中央氣象台表示,自617日以來,湖南常德、安徽黃山、浙江杭州西部等局部地區累計降雨量高達600758毫米,暴雨紅色預警連日發布,並預測強降雨將繼續蔓延。越來越高強度的化石燃料消耗導致全球氣候變化,颱風、熱浪和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越趨頻繁和嚴重,對地球的生態圈構成重大威脅,並造成巨大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。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《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量化報告》顯示,到2050年,極端氣候將導致全球額外1450萬人死亡,及12.5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。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已成為最壞的「新常態」,香港和鄰近區域亦無法獨善其身。

氣候危機迫在眉睫,去年9月份,香港遭遇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降雨,多區出現嚴重水浸,導致兩人死亡,超過140人受傷。【香港地球之友】敦促政府必須展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,積極落實氣候緩減及適應措施,避免氣候災難不斷發生。

氣候緩減措施:

1.能源轉型:發電是香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,政府應制定時間表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。同時,加強與大灣區的合作,開發區內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,並充分利用國內氫能及其他零碳能源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等優勢,共同推動中港兩地在零碳能源領域的創新發展。

2.低碳交通:運輸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來源,亦是造成路邊空氣污染的元兇。政府必須加快步伐,實現商業車輛和公共交通電動化,推動氫能和其他零碳能源在航運及車輛運輸中的應用,以促進交通運輸領域的零碳化轉型。

3.建築物管理: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90%,是香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。政府必須定期更新和加強「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」,以持續減少建築物能源使用,同時修改過時且不利於創新的建築條例,鼓勵在建築中使用零碳能源,以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率和環保性能。

4.碳定價:目前,碳排放活動所產生的負面外部成本,並未反映在其總成本中。香港必須落實碳定價,以體現「污染者自付」的原則,推動各界發展及採用低碳方案。

5.綠色金融作為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,香港可利用其善的金融體系及國際資本市場的優勢,大力發展可持續金融,例如加大綠色債券的發行,以支持區域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低碳項目,並解除這些綠色資產的本地地域限制。同時,政府應為環保低碳項目提供財政補貼和稅務優惠,促進金融機構的投資,加快綠色轉型。

6.區域合作:政府應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,投放更多資源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發展低碳創新科技,同時推動與國內在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,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和人才,並鼓勵年輕一代投身綠色科技產業。

氣候適應措施:

1.風險評估:香港必須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和氣候變化趨勢,定期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,分析本港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,以便制定相應的氣候政策和措施。

2.基礎設施:政府必須增強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,如加強沿海防洪基礎設施、改善雨水排放系統、提升建築物的防洪能力、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等,確保社區和經濟能夠抵禦高溫、海平面上升、風暴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影響。

3.預警系統天文台必須加強氣象監測和預警系統,提前發布準確的極端天氣預測資訊,提升預警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,以提高全社會的應急反應能力。

4.應變措施香港需要加強應對極端天氣的防備措施,包括制定有效的疏散計劃、儲備足夠的應急物資、建立安全可靠的臨時庇護中心等。同時,政府應加強各部門和社區之間的協作,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動員資源,並提供心理健康支持,以幫助市民應對災後處理事宜。

5.城市規劃:政府應將氣候變化預測納入基建設施設計和工程標準,以確保這些設施能夠承受未來極端天氣的影響。此外,政府應推動智慧城市建設,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,提升城市管理和應急響應的效率。

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,政府必須展現決心,採取果斷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並提升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。香港需要與區域共同合作,有效逆轉氣候災難頻發的趨勢,以保護市民的安全和福祉,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。



2024年6月份,中國南方暴雨引發洪災。



20239月份,香港遭遇世紀最強黑雨,多區出現嚴重水浸。


關注議題:
關鍵字:

你可能感興趣
返回頁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