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欠力度 促撤回填海決定




特首林鄭月娥於星期三發表施政報告,內容提及應對氣候變化措施和制訂長遠減碳策略,展示了政府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有所提高。遺憾的是報告提到落實填海發展「明日大嶼」計劃,嚴重破壞生態環境,更漠視極端天氣頻生所帶來的威脅,令香港地球之友感到極度失望。

「明日大嶼」不可逆轉


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,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,先後有超強颱風「天鴿」及「山竹」吹襲,海水淹沒市區,再加上月前關西機場人工島在「飛燕」吹襲下淪為孤島,香港若在東大嶼興建巨型人工島,難免令人憂慮其安全性。

香港地方雖小,但獨特地形及亞熱帶氣候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。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,可直接反映生態系統是否健康,更與人類的食物安全、藥物、空氣、水以及健康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。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早前指出,破壞自然生境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威脅。可惜政府堅持大規模填海造地,這樣不但會破壞海洋生境,威脅頻危動物,最終更會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。

撇除2成多「已開發土地」及4成「郊野公園」,香港仍有足夠土地建屋。事實上,香港現時約有1,300 公頃棕地,比政府1,200 公頃的覓地目標還多,政府若以發展棕地及活化工廈增加土地供應,明顯已足夠解決房居短缺問題。政府應透過「收回土地條例」回收棕地作房屋發展,同時尋找適當地方如多層式大廈,重置具價值的棕地作業。我們促請政府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育,重新慎重考慮土地供應選項,撤回填海決定,令香港成為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城市。

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


香港的減碳步伐緩慢,令我們稍感欣慰的,就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會就本港長遠減碳策略諮詢公眾,擬訂2050年的減排目標。我們促請政府必須訂立進取目標,參考世界各地如C40 城市於2050 年前減碳80%,並於2030年前達至10%可再生能源供應。鑑於極端天氣的破壞力越趨嚴重,政府應提升城市的適應能力,包括成立氣候變化應對辦公室,協調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。此外,政府必須與各大灣區城市政府建立聯盟,合作開發環境信息數據庫,強化風險分析,提升氣候趨勢監測。最重要的就是在海岸防洪、海綿城市規劃方面,進行經驗交流。

全球多個城市都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以應對氣候變化,我們歡迎政府撥款推動綠色債券發展,不過一次性撥款並不足夠,政府應促進綠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和貸款,以及通過稅務優惠支持此類投資。政府更應參考其他國際城市如巴黎、紐約、三藩市等,牽頭開始向化石燃料撤資,將資金轉投綠色項目,展示本港的綠色金融領導地位。

綜觀而言,政府對於氣候變化有欠危機感,應對政策力度不足,難以與世界各大城市接軌達至共同扭轉升溫攝氏2度的命運。氣候變化影響深遠,若我們坐視不理,最終受害會是我們的下一代。


關注議題:
氣候變化
自然保育
關鍵字:
施政報告
氣候變化
明日大嶼
填海
極端天氣

你可能感興趣
返回頁頂